船配業:重傷重治 火拼加劇
與造船企業相比,船舶配套企業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更大。危機爆發后,世界船配業遭到設備訂單被撤、生產計劃調整、價格大幅下挫、企業收益減少等一連串打擊。除尋求政府的扶持外,各國船配企業也在苦思對策,最后將目光落在了新市場和新技術上,如MAN柴油機公司將部分制造業務轉移到中國,并與韓國大宇造船與海洋合作開發低溫高壓天然氣供應系統。然而,世界船配業尚未走出困境,要想恢復元氣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所受沖擊最重 低價競爭更猛
過去兩年內,各國船配企業普遍遭遇船用設備合同被撤、推遲交付期或改變配套產品種類等情況,新設備訂單銳減,手持訂單大幅減少。部分企業甚至出現了超過50%的撤單率。其中,韓國與中國的船配企業訂單被撤的情況尤為嚴重。
在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下,有些企業因資金不足而退出船配領域,有的甚至面臨破產。如2008年年底,世界甲板機械制造領域的領先企業——日本辻產業重工不堪重負,整個集團經營陷入被動,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
各國政府大力扶持船配業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主要造船國政府紛紛出臺了扶持造船業以及船配業的相關政策。中國政府在2009年出臺了《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了“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產的船用配套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65%以上,船用低速柴油機、中速柴油機、甲板機械等配套設備國內市場滿足率達到80%以上”的目標,并大力支持重點船用配套企業進行科研開發和技術改造。
日本政府也把加快船舶配套業發展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將支持船配企業與國外大型公司進行技術合作,對配套企業的技術改造及科研給予開發補貼。此外,其還將出臺措施促進配套產品標準化,建立新的開發生產體制,實行稅制保護;通過相關法律對船配業給予“享受補助、優惠稅收”等扶持政策。而韓國政府無論是對造船業還是對船配業都出臺了強有力的保護扶持政策,以確保造船業與配套業的同步發展。
低價競爭白熱化
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船配業出現較嚴重的產能過剩。歐、日、韓船配企業紛紛采用低價競爭手段爭搶市場,而不斷擴大的亞洲造船市場及新興造船國成為他們爭搶的主要目標,其中,韓國搶占中國船配市場的勢頭最猛。2009年,已出現韓國船機企業以低于中國產主機10%-20%、低于中國產曲軸20%以上的價格爭奪中國市場的情況,使中國船機及曲軸企業陷入被動境地。
船配強國積極開拓新市場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不少歐、日、韓船配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在中國建設生產基地。2009年,德國船用柴油機巨頭MAN公司關閉了位于丹麥腓特烈港(Frederikshavn)的低速發動機制造企業,將業務轉向中國。瓦錫蘭也先后關閉了位于荷蘭德盧內(Drunen)的船用螺旋槳制造企業和位于荷蘭茲沃勒(Zwolle)的零部件制造企業,將部分業務向中國轉移。
近幾年,韓國的中、低端船用柴油機企業不僅擴大了其在本國的產能,而且在中國建立了整機廠和零部件廠。近期,其釜山市和蔚山市的配套園區均制定了大舉進至中國市場的計劃,并多次組團向中國、新加坡、印度和越南等國家的大型船企宣傳推廣產品,開拓國際市場。
日本在韓國和中國的造船份額不斷提高的雙重壓力下,再次選擇了大力拓展海外市場的戰略。過去幾年,日本已在中國建立了幾十家獨資和合資船配企業,目前又在大力開拓越南、印度、巴西等新興造船國市場。
節能環保型設備受青睞
近幾年,隨著國際造船新規范和新標準的密集出臺,越來越多的企業著手研制符合國際標準的環保、節能產品。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企業為滿足船東個性化需求,獲得訂單,進一步加快了綠色產品的研制步伐。
過去幾年,日本船配企業積極應對新規則、新規范,依托技術優勢實現差別化競爭,使其船配產品在與中、韓競爭時始終保持著有利地位。日本一方面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海事組織相關減排公約;另一方面在政府、造船及航運業合力的基礎上,大力推動本國船舶減排技術設備的研發。目前,日本一些知名企業已在環保型主機及輔機動力裝置、推進裝置、壓載水處理系統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部分產品已取得國際最終認證或投放市場。
調整發展格局 加強技術研發
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我國船配業遭受了嚴重沖擊。雖然船配企業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自身也采取了保證產品質量和周期、提高售后服務水平、降低成本等措施,但面對市場的持續蕭條及歐、日、韓企業在產品價格、性能等方面的殘酷競爭,我國船配業的發展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主要表現為國產船配產品出口嚴重受阻、國內船配市場份額被不斷擠占。
當前,我國船配業要想走出困境,實現健康發展,就必須正確看待歐、日、韓企業近兩年來應對金融危機的各種舉措,從中得到啟發。
首先,政府部門要對船配業的發展格局進行宏觀調控。要加快實施船配業的整合,逐步培養規模大、生產效率高、產品檔次高、在國際上有較強競爭能力的船配基地或園區。同時,要對產能已經飽和的船用設備項目進行調控,對目前國內依然短缺或處于空白的產品,制定鼓勵政策使其實現國產化。此外,還應借鑒歐、日、韓發展船配業的經驗,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國船國配”,做好進口船用設備的管理工作。對于國外一些船配企業的低價傾銷行為要予以堅決打擊和制裁。
其次船配企業必須加強內部管理和技術研發。當前,我國船配企業整體研發、制造、管理水平與世界知名企業相比差距巨大,可挖掘的潛力也巨大。一方面,企業要通過采取優化生產流程、強化成本控制、提高營銷策略和售后服務水平等措施,實現降本增效,增強競爭力。另一方面,企業還要高度重視和長期堅持技術革新,對現有產品不斷進行優化升級,力保市場地位;要加大研發投入,增強研發能力,抓緊研制符合國際規范的節能、環保和高效型設備,提高核心競爭力。
再次,要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建立、健全全球服務網絡體系。國內船配企業之間要加強溝通與合作,聯手開展研發、制造、銷售及服務工作,特別是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之間要杜絕“自相殘殺式”的惡性競爭。船配企業還要與國內船東和船企加強溝通,努力與他們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最大限度地占領國內市場,通過為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使合作雙方形成一種長期穩定的關系,從而減小外部因素的影響,實現航企、船企和配套企業的共贏。
最后,以再創新的方式實現多元化經營。由于許多非船產品與船用產品有相似性,船配企業可以引進一些非船產品上較成熟的研發技術和制造技術,爭取研制出具有自主品牌的新型船用產品。同時,還可以把船用設備上相關成熟的研發技術和制造技術延伸到其他領域中,如研制海洋工程配套設備及陸用設備等,以實現多元化經營,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抗風險能力。